前两天大讲堂里上课时听到的,存在脑子里两天,忍不住还是要记下来。
我刚坐下几秒,坐在我后面那一排的两名女生说了这样一段对话:
“她会说中文啊?”
“是啊,那天......” (我没听清楚另一名女生说了什么)
“嗯......确实一点也长得不像中国人......”
我霎时愣住了。两名女生不是我班上的同学,学的也不是应用语言学。这两周大家还在旁听,确定这学期的选修课,所以我见过他们几次,但是不认识他们,更不知道他们是在说我,还是在说旁边那名打扮得很漂亮,有点像日本OL的台湾女生。(我认为有可能是说我,是因为开学第一天,班上有名台湾同学课后说“啊,原来你会说中文啊!”-她当时还不知道我是新加坡的。)
我原来不太介意的,只是我确实很怕听到有人这么说,因为我从小就不觉得华语是我的第二语言或者是外语。尽管很多人因为常碰到华语说得不太灵光的新加坡人而觉得我们岛上大家的华语水平都不太好,但我不介意别人对我们的不认识,也很乐意去解释其中的种种复杂原因。我不觉得我说得是别人的语言,我更不觉得我从小说的母语其实正统上就只是属于某个地方的,而我因为说这个语言就得长得这个样。估计两名女生没有选社会语言学这么课,否则她们第一周的书都是白看的了。这么说吧,同样的对话,如果两名女同学在苏格兰这个讲堂里看到的是他们口操汉语,样子明显不同的少数民族同胞,那这段对话岂不是显得很吊诡?
无意挑起任何愤怒之情,只是我常会想起自己几年前教过的学生。记得自己当时很有意识地想让他们认识到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其范围和界限比他们原来认识的广得多。一些被政治化的想法和概念,不管自己的观点如何,人到了国外,想法就要灵活一些,视野也要放宽一些。虽然他们未必懂得我当时说的一些故事背后到底有什么隐藏的意义,但是至少我希望我那些北大教授对于语言和语言的使用的宽广视野的故事是没有白讲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