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这一周的流水帐

其实不是很想在这里写流水帐的,但是又怕会忘记一些事情,所以决定还是很账簿式地把这几天做过的事先记下来。

一切从911开始:

11/9(六) --入境。
Edinburgh Direct 是我乘搭过最不直接的机场巴士服务。且不说一路上乱无章法地兜兜转转,遇上爆胎时,随行的Welcome Team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差得连中学生都不如。巴士大叔其实看起来是比较有办法的,但是因为这趟旅程不是由他直接负责的,所以他也只是等着该名工作人员的安排。一车二十几人,个个扛着几个行李,而行李大部分又已经先被载到他处。况且当时初来乍到,一车人根本没本钱不高兴。因此,除了几名大汉决定扛着家伙步行40分钟以抵达宿舍,大伙儿乖乖地在路上等救兵,边等边闲聊。最终结果:我下午一点钟抵境,六点钟才到宿舍。就这样,身心疲惫地步入了Mylne's Court的院子,看到迎接我的几名舍监时,高兴得不得了。而最兴奋的是,这栋十七世纪的老楼居然神奇般地已经在好几年前修建了电梯!要不然,这四层楼的梯级该怎么爬啊!

12/9(日)-迎新
大学的迎新活动安排在古典雅致的McEwan Hall. 教堂般的建筑物,感觉肃穆庄严。这里将是我们参加毕业典礼的地方,迎新周后,可能就很少有机会进来了。

从迎新周的手册中看出了大学学生会的组织能力相当强,初步感觉是样样事情都井井有条。当然,活动时间安排宽裕,大伙儿步伐没有那么紧张,性子也没那么急,突发的时间相对地就少了。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没这等待遇,不知道这会儿我的学弟学妹们是否比较幸福了呢?

13/9(一)
周末过去了,这该各自办理各种行政手续了。后来朋友还带我去了这里的中国超市,说是中国超市其实不太准确,因为阿姨卖的货品琳琅满目,架柜上不只摆着我大学时最爱吃的‘老干妈黑豉豆辣椒’,还卖着韩国的牛肉辛辣面、泰国的TomYamGong调味粉、日本的荞麦面还有新加坡的肉骨茶和杨协成酱料。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美禄!幸好没有带煮饭的家伙来。花点小钱就可以炮制家乡的味道,确实方便极了。而把这个小超市称为中国超市也许是因为阿姨是中国人吧,不过傍晚宿舍集会上的一件小事却又再次道出了我为何会突然觉得“中国超市”这个名词其实并没有准确描述了这间超市的特性。

傍晚时分,舍监‘阿杜’召开集会,除了正式欢迎新生,让大家有个机会见面,同时也正式地列下宿舍的“三纲五常”。他介绍Mylne's Court时,用英语说:“今年我们很高兴迎来了更多国家的学生,我们这里一共有来自xx个国家的同学。其中人数最多的国家有英国、中国、台湾......”这一说,我身后的两名同学不由自主地用中文窃窃私语。内容是:台湾不就是中国的吗?怎么能算是一个国家?......然后就顾自地说了个五分钟。

我只能莞尔一笑。如果‘阿杜’懂得中文的话,估计他会知道要说“国家和地区”,但这个环境毕竟不是奥运会,他应该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说" States and territories" 。这里不谈政治,我只是想,是不是大家到了这里,就先不要这么介意这种称呼的问题?或者说,介意是可以的,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有这种问题的地区还不少,苏格兰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不要因为个人的介意,而忘了听别人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有趣的是,十年后的今天,又有人问我:“你觉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啊?”就像我以前第一次在北大碰到这个问题时,我脑袋里整理了一下,接着又解释了一遍在我的教育当中,国籍和种族的概念是分得很清楚的,这和一些民族国家及民族运动中长大的人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
那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她会不会在碰到一个维吾尔族人时问他同样的一个问题呢?

幸好,和十年前不同的是,这几天我听到了不只一次,“反正我们都是华人嘛!”我记得,千禧年在北大上课的时候,‘华人’这个概念的使用还是需要讨论的。毕竟十年了,事情总是会好一些的吧。


14/9(二)天气
爱丁堡的天气漂亮了两天,今天终于露出真面目了。一早的天气特好,阳光明媚,天气宜人。怎知,待我吃完早餐,要去银行时,蔚蓝的天空突然之间就转阴了。
这一天,细雨和阳光是轮流上班的。走在大街上,风挺强的,提伞是没什么用的。凉爽的天气中,太阳露出半个笑脸,人们在路上步行时和雨水打交道。只要风不要刮得太大,这种感觉还是挺舒服的。

15/9(三)悸动
终于到系里去报到了。一天的活动后,晚上看了部令人悸动的电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