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我在爱城看的第一部电影!

来爱城的第一周,我和同学饭后随处乱逛的时候,发现了爱丁堡的一颗宝石——独立电影院Filmhouse. 精彩的节目表让我想到了北大东门外那个平房里那一间卖很多独立电影影碟的“镇宇”小店。

这周,终于在爱城的第一部电影——Made In Dagenham (达格南制造)。这部BBC Film注资拍摄的英国本土电影讲述的是60年代的一次历史事件。故事虽然是经改编的,不过却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待遇。一群工厂女工为了争取工资平等待遇,间接推动了英国甚至是世界工业国家实施平等工资法令。故事虽然把这群女工的罢工和宣导行动所带来的效应给夸大了,但是看到电影结局时,我不禁想到了刚过世的柯玉芝女士在争取岛国女性拥有平等待遇中作出的贡献。而昨天,刚好和表姐在脸书上稍微讨论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男女平等工资(其实,认真想想,这也不尽然),但是我们的社会在公平对待职业女性,尤其是拥有家庭的职业妇女时,不一定是公平的。一个家庭,当小孩儿需要照顾时,我们的男士普遍上还是认为作出牺牲的应该是女性,尽管女方可能在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

其实,我不是什么女权注意者。我出世的时候已经视这些为理所当然的。不过,身旁的例子,甚至是西方社会报章的报道都显示,4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进步其实也就只有那么多。法令通过了,但是老板不一定买法令的账。有些老板,认定职业妇女是无法同时百分百地投入家庭和事业的。岛国近日不断讨论雇主无故解雇怀孕妇女的问题,我原以为这类问题早已经获得解决了,但是显然的,在经济低靡时,公司相竞节约开支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雇主把怀孕妇女的产假看作是一种奢侈的。虽然这不是惟一的原因,但是也难怪我们的出生率这么低。

Made In Dagenham 的影评就提到了现实中,男女工资还是大有差别的。其中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不过,影片中有个角色非常有意思。那名剑桥历史系毕业的一等荣誉生Lisa,因为看到女工Rita带领的工潮新闻而大为震撼, 不禁跑去平民小区找Rita,鼓励她一定要继续为女性们奋斗到底。她义愤填膺地告诉Rita,"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剑桥历史系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的丈夫把我当作白痴!”( 这只是我大约的翻译。电影中有一场戏很有技巧地透露了这一点。)我又想到,其实我们要的不只是工资平等,我们要的更是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是各地职业女性在兼顾事业和家庭时,往往是先作出职业牺牲的那一方。但是在“退居幕后”的同时,最终要的那一份尊重,而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忽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