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Project Nim, a film which teaches us about ourselves.

Watched.     Project Nim. 
Reflected. 



So glad that I am catching films from 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 films thus far and it has been great. Would be going for more. 


How far do we go, in the name of science? In the Q&A session after the film, a scientist from University of Glasgow reminded us that we have to take the happenings in context, that it was the 70s, when these events happened. However, Bob, the zoologist who was Nim's lifelong friend, also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chimps out there being used for scientific ventures. Bob didn't really suggest if conditions were still as controversial as depicted in the film but the fact that one of the scientist who was involved in such work has come to be his partner in the work of rescuing chimps and monkeys from "abuse" in science labs is telling. 


How far do we go, in the name of science? If we don't test the drugs and vaccines on some living things, who or what do we test it on? It's an ethical question that never die. 


However, what's more interesting in my reflection is the personal pursuit of some key figure(s) in the film. What was the true motivation in that project? 

印象罗国Romania

这一年来,罗马尼亚在岛国很出名。我们的媒体爱简称其为“罗国”。

这趟旅途,我们主要涉足罗国两个城市。一个是Sighisoara, 另一个则是首都Buchuresti。两个地方各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一、
Sighisoara, 维基百科上把它音译为“锡吉什瓦拉”。这个古堡垒被列为世界文化遗址,最著名的人物则是不老传说吸血僵尸德古拉-Count Dracula。这么说好像对德古拉的原型人物Vlad al III-lea Ţepeş 不太公平,因为他在中世纪时原本也是大名鼎鼎的公爵一名,据说除了曾经英勇领军奋战奥斯曼帝国捍卫疆土,对其敌人也极其残忍,以穿刺酷刑对付俘虏和政敌,故被称为“穿刺公”。



这个堡垒城市现在散发着一种幽静的安详。尽管现在以旅游业为主,不过时逢六月初,还未进入旅游旺季,城里的旅客不多。走在街上,除了可以细细咀嚼这个堡垒的昔日风光,更能想象中世纪人的生活环境。





如果有点闲钱,之后就到吸血僵尸出世的老房子作客,一品罗国风味餐。



二、
Buchuresti,布加勒斯特,罗国首都。说真的,要不是罗国公使在我们那里出了名,我们也许也不会特别留意这个首都的名字。不过,世界第二大建筑物其实就坐落在这座城市里。




这座被称为“罗马尼亚人民宫”的建筑物记载着独裁者统治天下时耀武扬威的奢华狂想。步入人民宫参观时,跟同行的朋友说,这栋建筑物以庞大面积为主题,让我想起了朝鲜境内的建筑物。后来翻看了旅游手册,据说Ceaușescu铲平了首都九分之一的建筑物,就是企图根据朝鲜模式重建Buchuresti。所以人民宫前方的林荫大道,一路皆是用庞大的建筑物来点缀的。说真的,很抗拒用“雄伟”这个词来形容这些庞大的建筑物。怎么说呢?也许是因为,Ceausescu建这座人民宫时,罗国百姓已经处于三餐不温饱的状况了。领着我们参观的向导面无表情,而且很机械式地念诵着一串让我们透视了一个人的狂想的数字。罗国建筑工匠在五年里日以继夜地修筑宫殿、宫殿里的一砖一瓦甚至是一根螺丝钉都是罗马尼亚制造的。向导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的脸上似乎闪过一丝自豪。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也许我看错了。



89年,那个多事之年,人民宫还未竣工,独裁者已被人民推翻,而且迅速问斩了。今日的Buchuresti,处处只见这一幢幢让人认识历史的见证人。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索非亚Sofia

Sofia, 东欧之旅的第一站。

对东欧有着一种想象,所以留学这段期间,最想去的地方不是热闹的西欧和中欧城市,而是常被游客忽略的东欧城市。就像以前因为文学文本而迷恋支那印度一样,我对东欧的想象源自于文学文本、电影叙述和小时候听过的新闻片段。窥探这片疆土上,已经坠落的红星背后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成了我这个渺小的背包客心中潜藏的动力。



索非亚,东欧之旅的第一站。
多么美丽的名字啊。
据说这座取代列宁塑像的苏菲亚女神像,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保加利亚人在急于迎接历史新篇时,误以为自己的城市名称源自苏菲亚女神。
在试图匆匆洗尽苏联共产铅华后,他们终于发现了这个美丽的错误。
而女神像身后的那栋建筑物,依然保留着两片手持铁锤的浮雕。
主修历史的硕士生向导以自己阅读历史的思维告诉我们,也许这都是历史在给我们上的课。





Sofia这座古都弥漫着我想象中70年代的气味。
罗马人很早就来到这里了,拜占庭艺术也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这里最繁忙的商业街节奏缓缓地,就像老电影里的旧唱机一样,按着自己的步伐慢慢的转着。
背包旅社坐落的那条老步行街展示着不再流行的时装和糕饼。
那里更像是时光机,让人穿梭时空回到了70年代。

时间不公平地在这里渐渐前进。城市坐标-亚历山大教堂前一辆辆的旅游巴士,也预示着索菲亚酝酿多时的蜕变。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纪录片

今天,第65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正式掀开序幕了。这个世界闻名的电影节是从放映和宣传纪录片起家的。刚巧从网络上看到了我家新的选区委员会的新网站上也有一段录像剪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顺道抓来了。感觉有点像我在爱城的非洲电影节看的纪录短片。简单的剪辑手法,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和字幕。观众从影片中老百姓的脸孔和表情,看到了故事。对于不知情的观众来说,这不是一部关于选举结果的纪录片。这是一段记录着那一晚,聚集在体育场里的几千名市井小民的期待的短片。我尤其喜欢有人打锣“咚咚锵”的那一段,让我想起小时候阿嫲牵着我在街上看大戏的情景。科技的发达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夜,岛国写下新历史的一页被科技记下了。


Results Night - Singapore General Election 2011 from Brian McDairmant on Vimeo.